墨彩织就的山水新境:张肖书画的“古意”与“今情”
作者:编辑主任 来源:人民书画艺术名家网 发布时间:2025-11-06 16:56 点击:

张肖,笔名牧云逸士。祖籍愚公故里河南济源,供职生活于河南焦作。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美协会员,河南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焦作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焦作市书画院特聘研究员,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焦作市女子书画院会员,焦作市诗词曲联学会会员。焦作市山阳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阳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十余次入选、入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大展,或参加中外交流展览,或被名家收藏。张肖与母亲黄庭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艺术人生,曾被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妇女生活》杂志、焦作日报、焦作电视台、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
近期,张肖创作的中国画《民宿乡风斫玄境》入选了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并且是和馆藏经典有苏轼、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傅抱石等,以及特邀中国当代顶级大家作品,同时展览,同堂亮相。


于程大利导师山水画学高研班
学习感悟 张肖
牖外灵禽鸣,砚前品画经。
金文入画论,宾老画学明。
平圆留重变,书画理成行。
不齐三角状,勾勒运毫精。
一波三折带,籀篆太极兴。
环环接紧扣,笔笔映发生。
古拙蕴浑厚,清润扬华滋。
五笔兼七墨,博融化玄境。
张肖拙作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
观展述怀 张肖
高秋气爽遇双节,
文翰丹青今古合。
百种芳姿雅堂亮,
九州韵致瑞祥歌。
常倾紫墨斫清境,
亦觅诗怀主题切。
国馆留光当勉励,
云毫储势意尤杰。
学习感悟 张肖
牖外灵禽鸣,砚前品画经。
金文入画论,宾老画学明。
平圆留重变,书画理成行。
不齐三角状,勾勒运毫精。
一波三折带,籀篆太极兴。
环环接紧扣,笔笔映发生。
古拙蕴浑厚,清润扬华滋。
五笔兼七墨,博融化玄境。
张肖拙作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
观展述怀 张肖
高秋气爽遇双节,
文翰丹青今古合。
百种芳姿雅堂亮,
九州韵致瑞祥歌。
常倾紫墨斫清境,
亦觅诗怀主题切。
国馆留光当勉励,
云毫储势意尤杰。



墨彩织就的山水新境——
张肖书画的“古意”与“今情”
文/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江项
张肖书画的“古意”与“今情”
文/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江项
在中国书画数千年的文脉里,山水从来不是“自然的复刻”,而是“精神的容器”——从宗炳“澄怀观道”的卧游,到倪瓒“逸笔草草”的孤往,再到傅抱石“山河新貌”的抒情,山水的形态随时代精神更迭,却始终锚定“天人共生”的内核。张肖的书画,恰是这条脉络在当代的生动延续:她以愚公故里的文化根脉为滋养,以传统笔墨为脉,在“承古意”与“写今情”的平衡中,重构了中国山水传统的当代表达,将当代生活意趣融入书画意境,不仅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的深度赓续,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为传统书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在水墨与色彩的交织里,织就了“古意”与“今情”共生的艺术世界。其艺术风格的文化意义,正在于让古老的山水精神“活”在当下。

玄境沁芳斫诗韵 240x162cm 张肖
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22万年浦江中国画作品展
张肖的山水,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激活”。 她对宋元山水的笔法有深透的理解:层层积墨的山石承续了董源“淡墨轻岚”的意境,转而以层层积墨的“破墨法”,让山石既有传统山水的厚重肌理,又晕染出朦胧的空濛感,恰似山间常绕的雾气。这种“以古为基”的笔墨,并非复刻,而是“转译”——她将传统山水的“可观、可游”,转化为当代人能感知的“可感、可栖”。
“林泉之志”是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内核,历代文人以山水寄托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却多以“渔樵隐逸”的符号表达远离世俗的孤高。张肖则立足当代,从图式、语言符号、色彩到精神内核,对“林泉之志”进行了全方位的全新诠释——她将“远离世俗的隐逸”,转化为“融入生活的栖居”。
传统山水多以“三远法”构建“可望可游不可居”的宏大远境,而张肖的作品重构了山水的空间逻辑:她以层叠嵌套的“微缩聚落”图式,把山水与人文场景压缩在同一视觉平面里。比如《春光流翠渡玄境》,画面没有传统山水的“留白透气”,而是让吊脚楼、石阶、市集从山体褶皱里生长出来,屋舍与草木、行人与崖壁相互咬合,既保留了山水的壮阔肌理,又让生活场景成为山水的“有机部分”;《玄境沁芳斫诗韵》则以“折叠式构图”,让村落、亭台、巷道在山体间交错排布,打破了“近景-中景-远景”的层级界限,使“林泉”不再是远观的风景,而是可穿行、可停留的生活场域。

惠山游悟记 60x50cm 张肖
在画面色彩上,张肖学习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以及西画色彩规律,丰富作品整体的色彩表现力,营造符合主题的意境与氛围。传统山水以“水墨焦浓重淡清”为基调,张肖则用主观化的色彩系统重构山水的情绪质感:如《福田玄境》系列作品中,她以赭石、花青等色彩破墨,让水墨的“淡远”与色彩的“温润”相融。那些晕染开的赭色,不是对自然的写实描摹,而是对山水精神的“写意化着色”,既保留了文人画的雅致,又跳出了“水墨为上”的窠臼,让画面有了更丰富的情绪层次。她的“古意”,是“活的传统”:不复制古人的笔法,而承接古人的“心境”——以墨色的浓淡写山水的呼吸,以线条的疏密藏诗意的留白,让文人画的雅致,成了画面的“底色”而非“标签”。

福田玄境 50x40cm 张肖

沁芳玄境 50x40cm 张肖
张肖的山水,最动人处是“有人味”。她不画“无人的荒寒古意”,而是把日常村落的烟火,揉进了山水的褶皱里:如《民宿乡风斫玄境》中,山岩间的黛瓦民宿半遮半露,石阶上似有访客的身影;错落的屋舍与草木共生,既见传统村落的肌理,又含当代民宿的闲适。
这种“以山水载生活”的境象,暗合了中国山水“天人合一”的内核,亦注入了当代视角,古人的“共生”是逃离世俗,张肖的“共生”是拥抱生活,让山水从“精神的远方”,变成“生活的近处”,完成了传统境象的当代落地。她不写“渔樵隐逸”的古意闲情,而是写“茶烟袅袅、客语悠悠”的今时闲情——那些藏在山岩间的屋舍,是“民宿”,是“乡居”,是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她的山水,是“能住进去的画”,是当代人逃离城市后,心头念着的那方烟火,是可触的“当下生活的镜像”。
这种“以山水载生活”的境象,暗合了中国山水“天人合一”的内核,亦注入了当代视角,古人的“共生”是逃离世俗,张肖的“共生”是拥抱生活,让山水从“精神的远方”,变成“生活的近处”,完成了传统境象的当代落地。她不写“渔樵隐逸”的古意闲情,而是写“茶烟袅袅、客语悠悠”的今时闲情——那些藏在山岩间的屋舍,是“民宿”,是“乡居”,是现代人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她的山水,是“能住进去的画”,是当代人逃离城市后,心头念着的那方烟火,是可触的“当下生活的镜像”。

民宿乡风斫玄境 174x94cm 张肖
2025年入选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贵在意·致敬经典——全国写意美术作品展”
在张肖的笔墨世界里,“画”从来不是单一的视觉艺术——它是架上文字生长出的意境,是常盈耳畔的音符晕染成的墨色,是文、乐、画交织的“通感场域”,是玄境里的诗意栖居。张肖的作品,始终带着“文学性”的底色。她以古籍诗思为精神养分,让画面跳脱出写实的桎梏,生长出“玄境”的朦胧与深邃:《沁芳玄境》里的楼阁隐于烟霞,似是《桃花源记》中“屋舍俨然”的异世;《南太行茶马古道游悟记》的山石间留白如诗,笔墨未及处尽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余韵。
这种“玄”,不是空泛的模糊,而是文学修养赋予的精神密度:画面里的题字与物象交织,文字成了视觉的延伸——如《篆濡玄境常问道》作品中,题跋与楼阁错落排布,既像古籍里的注疏,又似山水间的“诗眼”,让观者在笔墨之外,能触到画者藏在物象后的“文心”。

篆濡玄境常问道 50x40cm 张肖
作为诗词与书画双栖的创作者,张肖的“诗画同源”,是“轻装上阵”的雅致。她的题跋不避浅白,以“粉墙黛瓦石径幽,九曲回廊枕水流。”的诗句,替代了古奥的典故;她的笔墨不刻意求雅,以赭色晕染的烟火气,消解了文人画的孤高。诗与画不再是“文人的私语”,而是“大众的共情接口”:不懂诗词的观者,能从画面的屋舍烟火里读暖;不晓笔墨的观者,能从题跋的浅白诗意里品闲。这种转译,让“诗画同源”的传统,从“文人的审美特权”,变成“当代人的生活美学”,拓宽了中国书画传统的传播维度。
更妙的是,她的字与画“长在一起”:淡墨的题字晕在赭色的山岩旁,像山间的苔藓自然生长;朱红的印泥落在屋舍的檐角边,恰似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诗不再是“画的注解”,墨也不再是“诗的载体”,二者成了“山水里的一草一木”,共同织就了画面的烟火气。
更妙的是,她的字与画“长在一起”:淡墨的题字晕在赭色的山岩旁,像山间的苔藓自然生长;朱红的印泥落在屋舍的檐角边,恰似窗棂上挂着的红灯笼。诗不再是“画的注解”,墨也不再是“诗的载体”,二者成了“山水里的一草一木”,共同织就了画面的烟火气。

(左)师心玄境出世思 70x50cm 张肖
(右)拈毫玄境破鸿蒙 70x50cm 张肖

篆濡玄境拨古弦 50x40cm 张肖
音乐的韵律,是张肖作品的另一重“呼吸感”。她将传统五音“宫商角徵羽”的起伏、疏密,转化为墨彩的节奏:浅绛色调的铺陈如“宫音”之稳,勾勒楼阁的细线似“羽音”之轻;山石的皴擦是重拍,留白的烟岚是换气,连人物的排布都暗合音律的疏密,聚散间如一曲小调,喧闹处是繁音,疏朗处是清韵。
这种韵律,让静态的画面有了“流动感”: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缓急,不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情绪的节拍,既撑得起“玄境”的空灵,又填得满人间的烟火,让作品的思想层次在节奏里自然生长。
这种韵律,让静态的画面有了“流动感”: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缓急,不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情绪的节拍,既撑得起“玄境”的空灵,又填得满人间的烟火,让作品的思想层次在节奏里自然生长。

春光流翠渡玄境 240x147cm 张肖
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21年大美边疆——第五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清扬婉兮玄境知 138x69cm 张肖
墨色晕染古雅,烟火织就鲜活——张肖的书画,是“新山水诗学”的生动注脚。她以“牧云”的逸气写雅,以“读云听雨”的真诚写俗,最终在宣纸上铺展的,是一幅“既有古人风骨,又有今人温度”的山水长卷。而这卷里的每一笔墨、每一处烟火,都是当代人对“诗意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以文养心,让画有“境”;以乐入墨,让境有“韵”;最终以人点睛,让韵有“魂”。张肖的书画是一场“通感的盛宴”,是文学、音乐与书画的三重协奏:文让境有了深度,乐让境有了节奏,人让境有了温度。她以综合修养为笔,既守得住传统的根,又开得出当代的花——每一笔墨彩里,都是一位创作者以文、以乐、以心浇筑的艺术世界。
从“笔墨守正”到“意境创新”,从“文化扎根”到“时代显值”,张肖的书画创作始终行走在文脉赓续的道路上。她以笔墨为舟,以时代为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为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注脚,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蓬勃的生命力。
以文养心,让画有“境”;以乐入墨,让境有“韵”;最终以人点睛,让韵有“魂”。张肖的书画是一场“通感的盛宴”,是文学、音乐与书画的三重协奏:文让境有了深度,乐让境有了节奏,人让境有了温度。她以综合修养为笔,既守得住传统的根,又开得出当代的花——每一笔墨彩里,都是一位创作者以文、以乐、以心浇筑的艺术世界。
从“笔墨守正”到“意境创新”,从“文化扎根”到“时代显值”,张肖的书画创作始终行走在文脉赓续的道路上。她以笔墨为舟,以时代为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为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注脚,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蓬勃的生命力。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江项 2025年10月28日

拈花湾游悟记 60x50cm 张肖

荡口古镇游悟记 60x50cm 张肖

苍音清极 138x69cm 张肖

岩峰高迈 139x69cm 张肖